博物馆作为文明兴衰起伏的见证者及文化展示的集中窗口,既具备收藏性,又包含展览开放性;既珍藏古玩杂件,又陈列文史精华;既是人类终身学习历史的大课堂,也是见证科普发展的里程碑。纵观国内外,形形色色的博物馆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为了填补京酒文化博物馆版块的空白,丰富二锅头酒文化的内核,让后世对二锅头酒的起源发展有更直观的了解。红星二锅头肩负历史使命,以弘扬二锅头酒文化为核心,在北京设立两座具有时代意义的酒文化博物馆。其中位于怀柔的北京二锅头博物馆是目前北京最大的酒类博物馆。
北京二锅头传统酿造技艺同样由来已久,因其悠久的历史及考究的工艺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公元1680年,赵氏三兄弟对烧酒进行工艺改革,创造了后世流传的“掐头去尾取中段”的二锅头酿造技艺。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技术变革让他们声名鹊起,创办的源昇号更是享誉京城。而红星二锅头就是要通过北京二锅头酒博物馆向世界展示历久弥香的二锅头酒文化,让下一代能够从一件件实物中了解一代代京城酿酒人的生产、生活情景,铭记二锅头酒的历史和文化,而这也正是红星二锅头创办博物馆的初衷。
近期博物馆更是有大事发生:一批老物件将在博物馆首次展出。其均由广大社会人员赠予。这是一代代酿酒人智慧凝缩的又一集中展示,意为通过这些老物件背后的故事引领你触及过去的酿酒时光,让博物馆内的参观者置身其中感受这股神秘的二锅头力量。接下来就为您一一揭晓这些老物件。
此为前门红星博物馆镇馆之宝——聚盛号大酒缸合同。
本合同签订于是乾隆五十七年,已有二百多年历史(1792-2016),是目前中国仅存的唯一一份白酒酒馆合同,是前门源昇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聚盛号与源昇号也颇有渊源。当时的源昇号美酒名镇京师,京城各大府邸、酒楼争相向“源昇号”进货美酒。这份合同就是当时在源昇号负责向城内送酒的杜宜之与4个朋友合伙开大酒缸时签订的,大酒缸定名为聚盛号,是源升号的分号。可以看到合同金额达1200吊钱,折合1200两银子,当时能买下前门两座四合院。
这张皇帝打猎图由爱新觉罗恒铵先生捐赠。
公元1680年秋,康熙从南苑狩猎归来,又累又饿,当行至珠市口时,远处一股淡淡的清香味扑面而来,寻着这股清香味,康熙来到了源升号酒坊,原来是“源升号”的伙计们正在烧酒。康熙喝到美酒后赞口不绝,高兴之余为源升号亲笔题字,三兄弟感于皇恩,特将题字制为牌匾,立于酒坊之内,以示荣耀。此事件为康熙皇帝第十三世孙爱新觉罗恒铵所证实。既然可以获得皇家口感认证,可见当时的酿酒技艺已趋于成熟!
这是赵氏三兄弟(北京二锅头酒传统酿制技艺的创始人)临汾祖宅的瓦片和手印砖。
西杜村中一直流传着赵氏三兄弟的传说,这一砖一瓦也是赵氏三兄弟与源升号存在的有力证据。看着这一砖一瓦,仿佛在倾诉赵氏三兄弟秉烛夜谈二锅头酿造技艺革新的时光故事。
这份报纸在1947年12月22日出版于《北平日报》,上有烧锅开张的广告。
可见当时北京的酿酒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一定规模。这对研究北京酒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这是一份二锅头酒售卖广告,在1949年8月29日出版于北平新民报。
此时“二锅头”酒的名称已经启用,也证实当时的实验厂(红星前身)已经批量出产二锅头酒。这是一份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报纸。
这是华北酒业专卖总公司(红星前身)员工佩戴的徽章,也是当时员工进出酒厂的身份凭证。
它证明了红星建厂的具体时间——1949年,形成了规范的管理制度。是研究早起红星二锅头文化不可或缺的证物之一。
这是60年代,北京酿酒总厂(红星前身)专用便笺纸。
便笺纸上详细记录着北京酿酒总厂的地址、电报号等信息。当时的酿酒人正是拿它一步步绘制当时的二锅头酒发展的蓝图。
这是1972年召开第一次党代会时,北京酿酒总厂(红星前身)向员工发放的纪念册。
早一代的红星人可能家里还留有次物件,作为纪念册它已经超越其本身意义,佐证了红星的存在,记录了又一历史新篇章,它对于红星酒厂,对于红星员工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老物件折射的历史,是绵长的,是耐人寻味的。于红星而言,六十余载时光流逝,带不走的是历久弥新的二锅头酒香,更是一代代红星人始终如一的坚持。在经济发展日益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今天,精神层面的富足也同样重要。自赵氏三兄弟发明了流传至今的二锅头工艺起,一代代红星人肩负着弘扬北京酒文化的责任和使命,这是红星的梦想,也是这个时代酿酒人的梦想。为了守护北京酒文化,守护酿酒人的梦想之地,红星现向社会募捐,期待更多像我们一样“心怀梦想、勇敢前行”的同道中人,加入到老物件征集活动中来。汇聚众人之力,与红星一道丰富壮大京酒文化的内核,助力二锅头走向更广阔的舞台。